手足口病有什么临床特点?其转归如何?

标签: 手足口病  
2008-05-06 12:39 阅读(?)评论(0)
 

手足口病也称为发疹性口腔炎,是由柯萨奇病毒、肠道71型等几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手、足、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传染病。

手足口病在儿童中容易感染和暴发,低龄小学生也有发病。手足口病主要在春末夏季易流行。患病学生的唾液、皮肤疱疹液、粪便中含有病毒可污染手、桌椅、茶具等物体,主要经日常一起学习相互接触而感染。此外患者的粪便污染水,经饮用也可感染。由于患者口腔粘膜中含有病毒,也可通过咳嗽、打喷嚏、讲话等经呼吸道传播感染。

学生接触病人感染后,有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,但有的学生经3-6天后,出现低热,口腔两颊粘膜出现红色疱疹,易破溃疡,因此患者吃食品咀嚼时疼痛而拒食。同时手、掌、足底皮肤出现散在红色斑或丘斑1天后转为疱疹。皮肤疱疹一般不破发炎,2-4天吸收干燥结痂,随之脱痂不留疤痕。

一般病程多为5-7天,多数病人症状轻,常可自愈。去医院就诊经对症治疗很快会好转,少有并发症,预后良好。

应注意手足口病患者,除引起手、足和口腔疱疹症状之外,有的患者可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,严重的可造成死亡。学生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有上述不适症状,应立即让学生去医院诊断,及时治疗,减少并发症的发生。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